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复兴汉室,从救下魏延开始
  4. 第7章 煮酒论局势
设置

第7章 煮酒论局势(1 / 2)


“最近的几次北伐,伯约向丞相提了许多建议,但被采纳的并不多。”

魏延简单的一句话,姜维竟无法作答。

没有宿主的记忆,自己向诸葛亮提了哪些建议,实在想不起来。

如果贸然作答,必会露出破绽。

所以,干脆装出闷闷不乐的模样,大口大口喝着酒。

“依我所见,伯约在用兵方面,比丞相大胆得多吧?”

魏延又说些“没有营养”的话,姜维只好陪笑:“我大汉国力匮乏,能有十万大军已经非常不易。

“大哥也知道,我军每次北伐,最难的就是粮草军械的补给。

“所以,丞相用兵小心翼翼,不敢弄险,其实也能理解。”

注意到魏延脸色不对,姜维猛然意识到:魏延仍对“子午谷奇谋”耿耿于怀。

于是,赶紧补充道:“如今,大将军蒋琬统领三军,他在北伐的整体战略上,可能会有其他的考量吧!”

“但愿吧!”

魏延猛喝了一碗酒,双眼直直地盯着姜维,“下一次北伐,如果我兵分两路,一路佯攻陇右五郡,另一路经子午谷直取长安,结果会如何?”

呵!果然没猜错,魏延仍在策划他的“子午谷奇谋”。

在一千多年以后,这个问题仍在网上争论不体。

无数的学者和网友认为,只要汉军准备充分,只要在子午谷不中埋伏,很有可能一举攻下长安。

姜维也支持这种观点,却不认为这是北伐的最佳策略。

因为,诸葛果几次北伐的战略目的,并不是占领关中地区,而是不停地袭扰,延缓魏国的“资源采集”和“暴兵速度”。

综合后世可以查到的资料,再站在上帝的角度来看,这种不断袭扰的打法,确实给魏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比如《三国志》中,就有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国“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的记载。

正因为汉军的连番袭扰,魏国被迫将雍、凉二州的百姓,陆续迁往冀州和洛阳等地。

近两年,担心汉军在关中地区“就地取粮”,魏国更是放弃了数十万顷军屯——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魏国竟然不敢耕种。

就如刚刚结束的第五次北伐,为了在关中地区长期驻守,汉军还得自己垦荒种田。

相反的是,在几年的持续北伐中,汉国的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汉军经常“粮草不足被迫撤军”,并不是国内储粮不足,而是翻越几百里的秦岭运粮,不仅损耗极大,而且效率太低。

所以,后世有人说“诸葛亮的北伐穷兵黩武、空耗国力”,要么是故意带节奏抹黑,要么就是不了解真正的历史。

仅仅从北伐结果来看,诸葛亮确实是寸土未得,六出岐山无功而返。

但从整体的战略来看,诸葛亮“不断袭扰,以攻为守”的打法,无疑是成功的。

但如今,因为拥有上帝的视角,姜维既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不认为诸葛亮的“以攻为守”是最佳策略。

“大哥,恕我直言:就算汉军攻陷了长安,也会很快丢掉。

“一不小心,还会损兵折将,恐怕十年也难以恢复元气。”

“哦?何以见得?”

魏延眉头一紧,实在有些意外。

本以为,姜维会因为“变数太多”不敢弄险,哪知道,他完全否定了突袭长安的计策。

“大哥,曹魏之关中,与我大汉之汉中,可否相提并论?”

这个问题,魏延从没想过。

或者说,根本就没得比。

可是,姜维不急不躁,慢条斯理地嚼着羊排。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我汉中的南郑被曹魏攻陷,以大哥之见,应该如何应对?”

姜维这样问,魏延自然是胸有成竹,哈哈大笑。

做为曾经的镇北将军和汉中太守,他以“错守诸围”之法镇守汉中十余年,肯定是胸有成竹。

“伯约,就算曹魏举十万之兵前来,就算南郑被攻陷了,我也有办法守住汉中。不出半年,必让魏军弃城而走。”

“没错,如果没猜错,大哥是这样打算的……”

姜维放下羊排,指着案上的菜盘和酒碗,眉头微皱。

站起身,从邻桌拿来几个酒碗,这才满意一笑。

“大哥,这里就好比是南郑,这里是沔阳,这里是成固,这里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