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4. 第191章 秦吏(求打赏月票!)
设置

第191章 秦吏(求打赏月票!)(1 / 2)


扶苏对此不予理会。

说话越是好听的人,越是要提防。

众律史都跟着扶苏左侧,而灌夫则与众郎卫兄弟们在一起,在右侧跟从围着扶苏。

左侧一面还有些郎卫,持剑侍立在律史边上,以防止不测。

每进入一道门,就有几个郎卫停留在门扇边上持钺阻门,不许他人进入。

灌夫最喜欢陪着太子出巡办事了,这时候他就有了正经事要做,看这些大臣们见到太子,不管长得多高,地位多高,在太子面前,都不敢挺腰站直。

而他就是带兵维持这一状态的人。

扶苏的目光落在远处一众穿着缥色(淡青色)衣裳的男子,他们都是梳着秦人的偏左发髻,这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都没有须髯,相貌更是十分青涩。

看他们身高体型相貌,有的连十三岁都不到。只是因为穿着宽大的秦吏学徒常服,乍一看像是成年人。

看着这些人腰间只配着腰牌,没有绥带,扶苏便问,“这些人都是经过荐举得以入室的弟子吧?看着都是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

年近六旬的律史郜上前答道,“禀太子,这都是太子谏言之功。”

“因为我秦国攻城略地速度越快,获得的子民和城池越来越多。地方城邑的管理需要大批量的秦吏接管。”

“原本地方只能派三五人前往。现在大王增加了外派的秦吏,原先三人看守增至五人,原本五人看守的增至十人。”

“这样做对地方的震慑管理确实比过去轻松了许多。但是大王下令要求太学以后要往地方输送更多的秦吏。”

“所以臣下等便商议,看是否要把入室学习弟子的年龄下限放低。”

“按照大王的命令,这些年招录的弟子,将尽有一半是将臣之后,因为这类子弟不同于史的后代,他们在入室之前大都不曾接触秦律,所以我们将其另分一处学室,即为勉室,对这批弟子严加教导,并且增加了入室学习的时长。”

“过去在学室学习的弟子,因为都是出自史家,从小经受秦律典籍熏陶,两年便可出学室。”

“当然,虽然如今太学弟子里一半多出自武将之家,可是现如今,出自史家的入室弟子,也比往年多了一倍。”

“只是武将之后,即便曾经习字多年,但终究是对秦律理解不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选拔前来的弟子,他们虽然出生庶民之家,可是从小勤学,可是因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现在都在勉室。”

“勉室内的弟子,学习的时间更长,配备的律史也更多。”

“《秦律十八种》‘内史杂’规定:不是史的儿子,不能到‘学室’去学习。如今我秦国广开门路,史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吏的数量要求也越来越多。”

“《秦律》规定,下级小吏即使会书写,也不能从事史的职业。”

“那这些吏,只能从当地的百姓和原先六国的府室中挑选。这样一来,地方的史吏队伍便越来越强大,对地方的管理也自然是越来越高效。”

扶苏听了也高兴,这些微小的变化,在秦国只要再坚持十年,到时候必定能起大用。

“看得出来,太学上下在这件事上费力不少。回去之后,我再向君父禀明此事,诸位都是有功之人。”

众长史、律史听了,都站出来向扶苏作揖道谢。

设立一座太学,整理文字,扩大秦吏规模队伍,扶苏就是这些文吏的衣食父母。

就因为这样一座太学,又设立了无数的职位,满足了更多士人的欲望。

即便这个太学,是由秦法家掌控,但是已经很不错了。

太学,这是扶苏的心血,也是未来秦国扭转败局的关键。

“你方才说,这吏即便会书写,也不能从事史的职业。这是为什么?”

律史郜一怔,“这是祖宗之法。下吏能书者,毋敢从史之事”)。我秦国的史过去基本上是世袭的,只有父亲是史,儿子才能进入学室去学习,也才可能在长大以后获得做史的资格。”

“在太学的弟子,被统称为学僮,他们从被送进来开始就要这里日复一日学习秦律,为的就是获取史的资格。”

“只有当学僮满十七岁以上,才能开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讽本义是指背诵默写,而“九千字”是获得史资格的国家规定考试里默写的范围。”

“所谓‘讽籀书九千字’,就是在九千個字里任意选择,要求考生用籀文默写出来。掌握九千字,是我秦国吏员考试的基本要求。”

“而认识九千字,只不过是区区基础罢了。我秦律分有《法经》,《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等。身为学室弟子,要对这其中的条目烂熟于心。”

“对史的要求,一向都是很高的。”

“如今学室内大部分弟子,他们在十七岁之前,都是是在学室就学的;“史子未傅先学学室”者,也不能免役。”

傅,就是傅籍。指的是男子成年时的登记手续。

也就是说,在男子成年办理登记手续之前,即便先入室学习,可是仍旧不能免除兵役。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