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逐元
  4. 第二十二章 粮食隐忧
设置

第二十二章 粮食隐忧(1 / 2)


第二十二章粮食隐忧

“殿下不来找老臣,老臣也要去找殿下。”赵立将虞醒引进内厅,屏退左右,从一遍拿从一本账册,

“宁远军,现有七千二百五十人。支粮三万石,”

“宜宾军,现有六千七百三十七人,支粮两万石。”

“新兵大营,新兵两万一百七十三名,支粮三万石。”

“各级吏员一共有三千两百-----”

“三千两百人?”虞醒说道:“这么多?”

“多?”赵立咳嗽一声,说道:“我还嫌少。”

虞醒想想也是,三千多人好像很多,但是分配在二十多个县,还有一些直属机构中,就少得可怜了。

不过,能在这么短时间之内,组织出这么庞大的官僚机构,赵立也算是拼了老命了。

虞醒见赵立身体不好,语气也柔和了几分,“老爷子,你直接说吧,不用报账目了。”

“各项开支总和,只能支撑到三个月之后。”

“不是能收一季粮食?”

“殿下莫不是忘记了,之前谁在曲靖打仗了?”

从去年冬天到现在,曲靖连续遇见两次大战,特别是第二次,千军万马在曲靖附近来回驰骋,大部分良田歉收绝收,才是正常情况,即便有一些良田没有受到影响,也实在不能高估粮食产量。

“三个月。”虞醒心中沉甸甸的。

“如果三个月之内,赛典赤顶住了这个压力,该怎么办?”

粮食这东西,虞醒也不可能空手变出来,更不能消减军队供给,否则军心必乱。

虞醒说道:“老爷子,这件事------”

话没有说完,就被老爷子打断:“我知道轻重,这本总账只有我脑子里有,其他的谁都不知道,另外我告诉你三个月是底线。或许能多供应一段时间,但是,你要做准备。”

“我明白。”

虞醒已经在内心之中暗暗思量,从什么地方搞一批粮食了。

“还有铁器生产这一件事情。”老爷子说道:“而今铁器卖给各部,是我们最大的财源,只是大规模扩军,七星山那里铁器生产数量不够了,这直接影响收益。这一件事情,老臣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是好。”

“只能请殿下出手了。”

虞醒说道:“我知道,七星山的钢铁厂要扩建。这一件事情我派去办。”

“殿下信任老臣,将政务交托到老臣手中,老臣也尽心尽力,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

“此地穷山恶水,又屡遭战乱,即便是将这些大户的存粮全部抄了,也难以支撑长时间战争,”

“没有铁厂大量卖出铁料,就没有殿下转战川滇之间的经费。”

“没有铁厂打造的武器,殿下也难以与鞑子精锐争锋。”

“没有铁厂,就没有殿下的基业。”

“这一件事情万万不可有失。否则财政必然崩盘。”

“殿下,老臣不通此事,殿下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此事关系大军成败。”

赵立唯恐虞醒不放在心上,再三叮嘱。

宋朝的财政上,盐铁茶等大项占了大头,是以赵立在商业上也是很开发的。早就抓住了虞醒财政的核心,不是土地,而是铁厂。

土地只是用来种粮食的。养活大军的而已。

“老爷子,我知道。这一件事情,我会放在心上的。”

“老臣没有其他的事情了。不知道殿下来找来老臣。有何要事。”

“其实,也没有什么?”虞醒想起刚刚的情况,有些不大好开口,最后不得不将王四端那边的情况说了。“我知道老爷子您很辛苦,我这也是没有办法。说起来,很多事情都应该是枢密院那边的事情,有一个人能分担一些,老爷子您也轻松不少啊。”

赵老爷子想得更多。

文官任枢密院事务官员,武将担任主官,在大宋朝很早其实也是这样,后来都变成文官了。

限制武将胡作非为,在五代后,已经是深入到每一个大宋人血脉中。

而今虞醒想恢复旧制。赵立自然支持。

“大人,如果前几天来找我,这一件事情还真不好办?”赵立叹息道:“而今能独当一面的,也不过乔坚,刚刚从四川来的。陆良县令周洪,其他的都先天资质不足,不堪调教。这几日,有几人来投奔。却能解殿下燃眉之急。我本来想留在身边的。现在殿下要,就给殿下吧。”

虞醒大喜:“不知道从何处来的贤才?”

“潭州。”

********

曲靖城中,

两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走在大街上,看着头上飘荡着“宋”旗,看了很久很久。

这当年很寻常的景色,寻常到他们走马观花,从来没有注意过。而今却是能看一辈子,两辈子,十辈子的美景。

他们就是湖南安抚使李芾的小儿子与长孙。两人虽然是叔侄,但是年龄相仿。

德祐元年,也就四年前,贾似道兵败芜湖,大势已去,李芾受命为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南的军队已经调光,所有人都劝他不要去。他依然带着家中子弟来到了潭州,只留下长孙,李裕孙。让传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