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直播通诸朝
  4. 46. 良种和论皇帝都怎么教儿子 【汉光……
设置

46. 良种和论皇帝都怎么教儿子 【汉光……(1 / 3)


【汉光武帝刘秀:怎么说一半就吵起来了?还有其他的吗?

比如朕活了多久?继位的又是谁?然后末代的东汉帝王又是谁?】

【汉武帝刘彻:你不是说你没有问题吗?怎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的问题。】

【隋文帝杨坚:朕来!你们谁都别抢!

汉光武帝刘秀, 活了六十二岁,在公元57年去世,刘秀驾崩后继位的是他的第四子刘庄, 母亲是光烈皇后阴丽华。

至于东汉的末代皇帝,那是汉献帝刘协, 在他之上就是他的哥哥汉少帝刘辩,东汉唯一一个被权臣董卓废黜的皇帝, 最后连皇陵都没有葬进去,有点可怜啊,而且死的时候才十多岁。】

刘秀看着历史上东汉的结局,说到底, 其实心里没什么太大的感触的,毕竟都过了一百多年了,都不知是他多少代子孙了,伤心那还真不多, 只是有些可惜罢了。

权臣、外戚亦或者是宦官当道,刘秀都是能预见的,毕竟没有那个皇帝能保证自己的后代全是能人。

不过吧, 现在有了这么大的机遇,他贪心一点儿也没什么不对吧。

不说把东汉延续个四五百年的, 至少挺过百年不过分吧?

【汉光武帝刘秀:多谢解惑。】

【魏文帝曹丕:该我了?】

【吴大帝孙权:是不是轮到我了?】

屏幕上, 孙权和曹丕的发言同时闪了出来, 最后可能曹丕快了那么一点点儿,所以排在了孙权前面。

聪明的刘备还是选择了沉默,反正最后都会轮到的,争什么争。

【魏文帝曹丕:我在前面,而且国之中我的势力最大, 理因该我!】

孙权看着这话,脸色不太好,语气略带嘲讽的说了句。

【吴大帝孙权:呵!】

曹丕也没管孙权,仔细的思考了一番之后,慎重的发了言。

【魏文帝曹丕:如何能长久的延续国鼎立的状态?】

嬴政看到这儿,不由的挑了挑眉,原以为曹丕如表现出来的那般急躁,看来还是他看走了眼,能做皇帝的,果然就没有蠢人。

没有直接问如何吞并其他国家,因为其他两国的皇帝都看的到,那么就反其道而行之,不如问最有利的。

在国之中,始终保持着平衡,让其他两国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这个情况可不好搞。

【始皇嬴政:朕先开个头,然后你们补充。

已知国如今魏国最强,但蜀汉国都易守难攻,吴国处在中间,两边都不占优势,无论是先攻打蜀汉还是吴国,都有可能会被剩下的那个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如何保持两边的平衡,从而不让蜀汉和吴国联手是关键。

不过朕觉得,你们应该都挺防备对方的,轻易不会结盟,毕竟,如果蜀汉和吴国结盟,虽然能打败魏国,但想必不会太轻松,而打了胜仗之后,你们还要防备对方趁机偷袭。

如果是在外面,蜀汉打不赢吴国,但如果蜀汉回了国都,那等到吴国修养过来,结果想必不用朕多说了吧。

所以,保持国平衡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国的方谁都没办法结盟!

个个独善其身,那你们都会一直防备对方,轻易不会出兵,那国鼎立自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汉武帝刘彻:朕前面跟大将军也是讨论过这个问题,想法跟始皇的差不多,所以朕就不多说了。】

【汉光武帝刘秀:朕挺擅长以少胜多的,不过吧,你们可能不行。

所以打仗排除,那就只能合作了,朕也同意始皇的方法。】

【隋文帝杨坚:这样就很好。】

【唐太宗李二凤:始皇的方法不错,你们可以趁这个时间积极的发展国力,最后看谁的能力高,然后选择不同的路,但现在吧,还是选择合作,多发展人口。

而且不一定非得盯着中原啊,世界那么大,有的是国土,你们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地方发展,相互之间互不干扰多好。

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没意思,去打番邦人外邦人啊,能把海另一边打下来最好,那时候你们肯定没时间打仗了,光是处理国家大事都来不及。

所以吧,打仗那就是国土面积太小了,彼此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发生摩擦那就是注定的事情,那就向外扩张啊!

扩张到出使都要走一两年的那种,看你们还有没有心思自己打自己人。】

【则天女帝武曌:朕觉得太宗皇帝说的在理。】

其实按照辈分,武则天该叫太宗一声父皇的,但是吧,她嫁过太宗皇帝,这个称呼怎么可能喊的出口,而且她前面没有说话,就是觉得有点尴尬在,自己的前任丈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