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4. 第 177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完)
设置

第 177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完)(2 / 5)


仁。因此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样转移阵地的行为颇有些逃避之嫌。

两方争执之时,德高望重的山长开口了:

“这不是临阵脱逃,这是大义之举!”

所有的学子都看向他。

“生死存亡之际,与敌人刀枪相见,自然是英勇。但你们的刀枪真的比得上那些在军中多年的人吗?你们是不是确定自己上阵能杀敌而不是拖后腿?”

“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而读?”

有学子举起手,傲然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他学子也纷纷点头。

山长和蔼的点点头:“好志向!那你们就要明白,你们是从千千万万的百姓中被挑选出来的,被家世挑选也好,被时势或者是头脑所挑选也罢,你们

的肩膀上担负着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

?[((),

一个国家的文脉!”

场中安静下来。

文脉!

“你们焉知,假使战火烧到了更偏远的这些地方,这些师生们不会愤而起义呢?但是,不到最后一刻,都要忍耐。”

“文脉兴,而国家兴。文脉亡,而国家亡!”

“人在,国在,人亡,国亡!”

这些转移的师生们,是在保存华夏的文脉啊!

场中肃然,片刻后,学子们对着山长弯下腰去:“多谢山长教诲,学生受教了!”

魏晋。

谢安的宽袍大袖在风中扬起,和他的心情一样,丝毫不平静。

他想起父辈的永嘉南渡,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士族们携带着家眷南下迁徙,随着他们一起的,除了细软之后,最多的就是书籍。

有了这些读书的人,有了这些书,南方才逐渐成为了现在的文兴之地。

这是士族的根基。

而在后世,或许这些师生,只是普通家庭,连庶族也称不上,但他们的品性依然高洁,散发辉光。

明朝。

一位叫陆深的松江府藏书家,站在自己的藏书楼外。

在他面前的这几栋小楼里,有着七万多卷的藏书,还有一些珍贵的孤本,可能连皇室都没有。

这曾经让他引以为傲。

但是,现在他有了新的主意。

陆深对跟在自己身后的官家道:“传出消息去,我陆氏的藏书楼,可对外开放,只要有人引荐,就可前来此地抄书并且带走。”

后世的师生们努力保全书籍,以及危难之际创造一切机会读书的场景震撼到了他。

将这些书藏在这里,只是自己记得的时候偶尔翻一翻,又有什么意思呢?

遇上乱世,一把火就能将它们烧个精光,相关的知识和智慧的微光从此就消失在世间,再也寻不到踪迹。

多么的可悲可叹。

......

【第二件事情呢,就是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

【这可以说是华夏大学史上的一个拐点。】

【它的背景,其实是背后的理念之争。】

【在调整之前,国内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仿照的美式和英式的路子与风格,还有很多有着教会背景。那个时候的英美高校教育,讲究的是“博雅”,尤其是英式,他们不按照学科来分学院,比如牛津大学的著名的三一学院,就涵盖了很多不同的专业。】

【咱们现在的两所顶尖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当初就是这样的,不设专业,重视的是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四年级,才会着重学习专门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相同模式下的思想认同。】

【所以,52年的时候,咱们决定要走社会主义路线,将这种模式改为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理念就是高校的目标就是

() 培养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要越具体越好,

并且要和实践就业紧密结合。听上去,就很实用。】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院校与专业调整拉开了序幕。】

一位老教授这样回忆:

“当时的实施进度很快,政策下来后,扛起行李就出发,而且限期上课。不少学生是在这个大学入的学,却在另一大学毕的业。”

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搬家。

不过这一次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真的假的?咱们要搬到燕园去?”刚刚得到消息的北大学生们议论纷纷。

“那燕京大学呢?”

“据说他们的文科和理科全部并入咱们学校,然后工科并入到清华大学。”

“那不就是......”

学生没有说出口,不过他的同学完全明白他想要说什么,郑重的点了点头:“就是你想的这样。”

【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这样的教会大学,在华夏的土地上消失不见。】

【而里面的一些外籍教师和背后援助捐赠的力量与资本也都被请出华夏。】

【在那个国家刚成立的年代,很多东西都混沌不清,再加上冷战背景,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同样有点惨的还有几家本土的综合性大学,也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