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4. 第57章
设置

第57章(3 / 5)


文学家的方向发展 , 总该走南闰北 , 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 , 就如这山南道的民风民俗 。

可若真要让他记载南郑是何种样子 , 他怕是要写出一句 “ 已乘晚来兴 , 还踏一春田 “ 了 。

说出去谁信啊 , 这大半夜的 , 公主身先士卒 , 偷偷造访梁州老农的田地 。

想归这样想 , 眼见唐璐和阿史那卓云已是脚步稳健地跟了上去 , 生怕落后太多 , 便要找寻不见公主的踪影 , 卢照邻也拎着手中的提灯追了上去 。

没走几步 , 就见小公主已在一处青苗旁蹲了下来 , 还在喀嘀咕咕着什么 。

“ 之前在远处看着 , 还觉得此地草木青青 , 近看起来 …...“

若是光线明亮的话 , 众人大概不难看到李清月的眉头拧起了一瞬 。

饶是她觉得自己算不会种田的那种 , 只在穿越前参加过几次下乡支教 , 顺带见识过一点农耕 ; 她也很清楚在方今这个时代要谈农作物高产简直是在耍流坤一一

她都觉得这田地里的麦苗长得好生磕磋 。

按说自汉代就已有种植农书 , 到了北朝时期 , 还有一本农学著作 《 齐民要术 》, 在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她就曾经看到过 , 可这田地之间 , 何止是不按区田划分 ,

没有翻土深耕的痕迹 , 还几乎没在田间寻到汲肥的踪影 !

说是刀耕火种的天生天养真是一点不错 。

倒是这田地的肥力和涨润程度堪称优越 , 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过度开垦的缘故 。

也不知道到底是应该庆幸于此事 , 还是应该说 , 这也是一种悲哀 。

她起身继续朝前走去 ,“ 走 ! 换几块田看看 , 这里有多少种农作物 。“

唐代已非汉未与南北朝的小冰河期 , 这一点上 , 在李淳风为李治解释洪涝灾害由来的时候就提到过 。

若论气候优势 , 汉中甚至还比关中更强 。

并不是因为她先随从上任的官员一并翻越了秦岭 , 感到过山中寒凉 , 而确实是汉中地界上的温度更高 。

可摸黑在田垄上走出了不短的距离 , 让李清月这两条腿都有点走累了 , 也只瞎见零星的杂类作物 。

而且 , 她也并不难发现 , 越是距离南郑远的地方 , 田间的作物也就越显稀疏 。

“ 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 为什么连田中的杂草也不清理一下 “ 卢照邻已累得卞田边直接坐了下来 , 随手一拔 , 便是些在清明雨季之后疯长的蔓草落在手中 。

“ 你今日不是听到他说了吗 ?“ 李清月也懒得站着 , 干脆同样在此地坐了下来 。

她伸手朝着周遭指去 。

“ 你看 , 梁州人口若平摊到全境 , 约莫五百亩地上才只有一个人 。 以一人之力 ,

能耕耘得动这么多地合 7 “

卢照邻摇了摇头 。

就算按照大唐田令划定的赋田数额 , 一个成年男丁也只分到百亩田地而已 。

五百亩地 …... 则除掉荒地也绝没可能照看得过来 !

“ 还不可能人人都致力于农耕 。“ 李清月有些惘怅地算道 ,“ 总会有人是坐享其成的 , 有人要经商贩售 , 还得有人选择就学读书 。 这就让能从事耕作之人更少了 。“

但并不是说 , 有这样多的田 , 就真能让人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种了 。

比起让此地人人有田可耕耘 , 最后的结果更有可能是 , 耕牛和上好的农具鄂被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中 , 以便让他们能开垦 、 养护好更大范围的田地 。

至于其余生活在梁州地界上的百姓 , 谁还去管他们要如何度日呢 。

也难怪比起耕作 , 更多人宁可选择危险的矿石开采工作 。

因为只有这等门路 , 才是能够让人吃饱饭的 。

从赵六口中轻描淡写说出的 “ 本地人才知道这习惯 “, 真有道越干斤之重 。

但凡梁州都督能有贾敦颐那位洛州刺史的治政手段 , 早就应当对这等风气抓一抓了 。

可惜一一

“ 蚀然能够理解 , 在斗争失败后被遣送到这等地方 , 封地钱粮多寡也已改变不了局面 , 自然无心督办此地事务 。 可想想此地条件如此之优湾 , 本是贯通南北的命脉 ,

却成了今日这个样子 , 还是让人 …...“

好生痛心又遗憾 。

长安为天子治下 , 就算出于面子工程也会对农田进行一番整饭 , 户部也会尽心于关中亩产与赋税事宜 。

洛阳为水路漕运汇聚之地 , 就算在农事上稍有耽搁 , 也能依托于各地均摊 , 现在又有了贾敦实这个继承兄长精神的长官 。

梁州却已有接连多任刺史都督不做实务了 , 还和关中隔着秦岭 , 以至于成了她今日所见的模样 。

该怪谁呢 ?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