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小知县
  4. 第157章 番外三
设置

第157章 番外三(1 / 4)


番外三,江南

依托运河跟轮船的优势,纪炀一家在四月上旬便到了扬州。

如果说之前的扶江县码头已经足够繁华,扬州的热闹更是非比寻常,跟汴京的井井有条相比,则多了几分悠然跟自在。

这里对比都城,自由度肯定是更大的,街上行走的女子,经商的,做手工的,上街采买的,明显更多了。

如果去了扬州乡下,只会更加快活。

林婉芸便长在这种环境中,不管是扬州的内河泛舟,还是郊外踏青赏花,又或者去酒楼听曲,都是她以前做惯了的。

“以前家里外祖父祖母便带我来扬州城,也算吃遍城内小吃,不知这么多年过去,店铺还在不在。”

虽说扬州也有自家产业,但两人还是选了靠湖的酒楼,在这里凭栏观景,好不惬意。

接下来的时间门里,自然是吃江南点心,尝这里的菜肴,更要尝尝南边的茶叶。

林婉芸十四岁离开这里,当时以为再难回来,没想到竟然还有机会。

纪炀一家还换了江南最流行的新式绸衫,看着轻轻柔柔的,颜色也格外明亮。

特别是小晴林,那一身身漂亮衣服,简直换不过来。

他们还往屯青崖寄了些,自然没忘记小云中跟小白鹤。

林婉芸也像是回到少女时期,尝遍小时候吃过的所有点心,纪炀自然全程陪伴,有时候小晴林都不带,只是两人出去玩。

顶都回来的时候给闺女带点糖人。

要让林婉芸说,她只觉得这里大多数东西都跟之前一样。

唯独大街小巷的小贩们,手里都换成葫芦做的饮食器具,不过这东西确实轻巧,而且不容易损坏。

这点自然跟纪炀有莫大关系。

而且这里许多精美的葫芦器具,正是出自他们上次出发的地方,扶江县。

不过扬州这边,提到纪炀的不止这一件事。

如果往田间门走,就会发现,纪炀的名字在田间门更加响亮。

田间门还有什么事,指的自然是田地。

当年汴京风起云涌,先皇走的时候,新皇登基的时候,纪炀都在做两件事。

清查土地不用说,当初给全国都带来风波,其中详情比很多人想的都要惊心动魄。

但还有一件事,同样牵扯到各方利益,跟平分土地相比,那是差不了多少的。

那就是受教育的机会。

分土地,到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开民智才最为重要。

纪炀对国子监的改革,让他也差点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还好一切都过去了。

可没想到事情过去这样久。

纪炀的名字依旧在坊间门流传。

其中一个叫戚一舟学生记得最为清楚。

他是余日县,玉云村人士,今年二十四岁,年纪虽然不大,却觉得自己前一二十年简直过得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遥想昌盛四十年五月的时候,他那会刚十七,从私塾里到余日县里官学求学,去的时候满怀憧憬,谁能想到面对的,却是那般景象。

事情还要从戚一舟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说起。

戚一舟家境贫寒,偶然的机会可以读书,偏巧村里私塾的夫子觉得他天资聪颖,是个可教之才。

但就算有老师的鼓励,他这求学之路也是断断续续。

夫子有心免他学费,可在村里当夫子,他也是没有余粮,日子过得清苦。

从十一二岁,就这么断断续续到十六那年,夫子说他学业已成,自己这边已经没什么好教的了。

而且从旧友那得到个消息,说是县城官学好不容易开放招生,只看成绩不好出身。

夫子觉得以戚一舟的学问,足以考上官学。

只是有个问题,去县城上官学的费用不低,好在村长听说之后,主动帮忙凑钱,又有村人帮忙,这才让一身破旧衣裳的戚一舟去到县城求学。

有着村里的人期望,戚一舟到县城的时候,其实满怀期待。

江南的县学都比一般地方的要豪华漂亮,戚一舟看得欢喜。

可还没到县学门口,就被附近的差役驱赶。

“乞丐不要靠近。”

“什么穷酸,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滚滚滚,这可是县学!你也敢往前凑?”

这些差役面对衣着华贵的公子哥们,瞬间门变了脸色。

“刘公子,您可算来了,夫子都在等您呢,教谕可打过招呼的。”

“哎呀王公子,咱们王知县说过了,您一来就会在甲班。”

“快快快,把门赶紧打开啊。”

戚一舟没有因为这些的脸色而退步,用夫子教的礼仪拱手道明来意,又拿出夫子给的书信出来。

差役见此,还是没有好脸色,不过见着有官学宋夫子的信件,这才让他进门。

宋夫子看到戚一舟的时候,竟然稍稍叹气。

不知道自己老友的得意门生过来,到底是对是错。

他本以为县学公开招生是好事,所以急忙忙写信给老友。

可他近来听到的消息,只怕不乐观。

不过来都来了,还是好好准备接下来的考试吧。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