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小知县
  4. 第155章 番外一
设置

第155章 番外一(1 / 4)


番外一,重游

纪炀一家从汴京坐轮船出发,一路不用换乘,直接顺着运河便能到潞州扶江县。

扶江县的码头,如今也是个重要码头。

每年大批香粉,葫芦器具,全都从这里运出。

承平国各处的商人,但凡路过这,都要买些回去买卖,毕竟扶江县的香粉跟葫芦,那可是一绝。

早些年他们这的土化肥也很不错,只是如今山林清干净了,只留了一些家底,供他们本地用。

好在做化肥的凌家湖早早转行做了码头的买卖,如今日子只好不差的。

纪炀虽说在汴京,但也接触不少潞州人士,潞州官员,自然对扶江县还有些了解。

他们在潞州城并未停留太久,便又坐船到扶江县。

从码头下来的时候,不少人还是对蒸汽船感兴趣。

看到纪炀一家更是多注意几眼,没办法,这一家颜值实在太高了。

可中间那个男人,怎么有点眼熟?

不过扶江县码头人头攒动,很快便看不到了。

纪炀看着有些感慨,他当年来的时候,走的可不是这条路,而是那条让原主丧命的陆路。

算下来,竟然已经过去十五年时间。

便是林婉芸也有些感慨的。

她当初跟着大哥林启过来的时候,同样是十五年前,第二次来则是跟着相公去灌江府上任,路过这里。

她虽然待得时间久,可也深知这里的变化有多深。

以前的扶江县可没有码头,更没有这么多人。

这里的码头建设得格外好,纪炀看着,就知道后续的官员时常维护,没有糟蹋他的心血。

一家三口在码头上巨大的石碑前驻足,仔细看着上面的人名。

这些都是当初建造运河跟码头的工匠名单,这么密密麻麻的名字,却有当地码头船家们每年重新描绘一遍。

让这些刻上字的字迹绝对不褪色。

纪晴林看了看,忽然道:“爹爹,有你的名字!”

有他的名字?

纪炀疑惑,当初他可没让刻自己的名字啊。

按照小晴林矮小的视线,果然在最后的部分看到他的名字。

后面还跟了一行小字。

昌盛三十六年底补录。

昌盛三十六年?那会他已经离任,好像是个叫章善的新科进士接任?

他竟然补录了自己的名字。

纪炀一时感慨,前些年他见过章善,他进京述职的时候两人还说过几句话。

没想到他竟然没拿这个邀功,要知道这些年他在京中的权势,足够让一个五品官员平步青云。

他们一家人说这话,旁边也有人听到,笑着道:“这些年好多石碑上的工匠都来咱们扶江县定居,你们一家也是这样吗?”

“对了,若石碑上有你的名字,可以去府衙领补贴,他们会安顿好你们一家的。”

当年不少工匠都留在扶江县生活,没想到后续他们还搬家来此。

看来确实有优待。

也是建了如此造福当地的运河,当地自然投桃报李。

看来这些年此处的官员们都还不错。

纪炀笑着谢过,开口道:“我们只是来此游玩,听说这里花田阡陌,十分好看。”

“那要去南边啊,女子香坊那边,都是花,快去吧。”

纪炀他们二月初出发,这会不过二月中旬,有些花已经开了。

扶江县本地百姓见怪不怪,每年来赏花的人可多呢。

不过他看着这位一看就尊贵的男主人,怎么有点眼熟?

也怪他年纪小,他今年不过是十八,纪炀走的时候,他应该五六岁的样子,不能一下子认出纪炀,一点也不奇怪。

纪炀手底下的人把行李放到客栈。

纪炀一家三口,还有后面平安,素竹里两人跟着,则在扶江县里慢悠悠转转。

码头做事的,多是凌家湖雇来的人,当初纪炀怕他们土化肥的原料用完,便坐吃山空,就让他们做这码头的买卖。

其他几个村子的人,玉家湖如今做起水产养殖,上集村依旧在做葫芦器具,现在已经朝精美的方向走了,马家湾跟三江村主要在为香粉事情忙。

当然,香粉作坊还是女子来做,毕竟打出来的名头就是,女子做的香粉更好,如今的香露等更不用说。

现在只是略略说了这几个大村,或者说大镇子的发展。

纪炀刚来扶江县的时候,下面只有这几个村子,剩下都是大片荒地。

如今的扶江县下面以这四个镇子为主,而镇子下面各有村子五六个,总共近三十了,人口更不用说。

常住人户早就超过四千,人口则在六七万左右。

是潞州实打实的望县。

林婉芸感慨:“那会你在的时候,扶江县多小啊,人口更是少之又少。说出去,都没人相信还有这样的县城。”

“其实这样的县城并不少,越偏的地方越这样。”纪炀看着眼前的一切,自然只有高兴的份。

看到从无到有的发展,很少人能忍得住吧?

从码头往南边走,很快就闻到花香,还有成群结队的女子在街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