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麒麟儿
  4. 244、第 244 章
设置

244、第 244 章(2 / 3)


了都觉得这管事是个有能力的人,就是不知道是因为主人有能力,这才带出一干‘精兵强将’。还是正是因为主人没有能力,这才特意安排了能干的下属从事。

许盈抵达长城县的时候,衙署上下都是不知道的!他们那里晓得原先送行李的人是同时出发的大部队,还以为这就是个‘先头部队’!至于许盈,那肯定有个差不多的排场,到时候人来了是瞒不过的。

哪里想到许盈一行轻车简从,除掉许倩一行装的行商外,只许盈、罗真二人带着书童男仆的话,和一般的庶族读书人看着没两样啊!

于是许盈得以不动声色入城...长城县算是比较规矩的县城,城墙虽然低矮,却也是有的。城门口也有巡查之人,不过倒没有检查户籍什么的,只是要收‘入城费’。

古代大部分朝代都是严格管制人口流动的,大周朝在明文规定上也是如此。但问题是,如今天下板荡、吏治崩坏,朝廷的威严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为了活命,流民不知道有多少!户籍制度自然也就乱了套了。

所以许盈一行这样的生面孔进城也没人查户籍什么的。

至于‘入城费’,这倒不算乱收费,此时入城收费是一项地方财政。前提是,收费的手段要干净、数额要符合规定,以及不能泛滥。城门口收‘入城费’也就算了,不能过条河有过桥费,走条路有过

路费。

许盈一行入城,一人一钱,牲口减半,以此时来说也算公道。

当然,如果许盈此时表明身份,说自己是来上任的县级一把手,那这入城费肯定就不用收了。只不过他有心看看今后要治理的‘长城县’,所以并没有表露身份,而是让男仆数了一些钱给城门口的兵士。

长城县并不大,整个县城修的也很‘整齐’,这算是华夏自古以来筑城的传统了,哪怕长城县城只是一个小城也是如此!

整个县城道路整体呈‘丰’字形,一条纵行主道,三条横向辅道,再加上一些坊墙,勉强分割出了十几个里坊。这些道路旁种植着一些柳树、李树、枣树。但并没有见到店铺,即使是横纵交叉的路口附近也是如此。

这倒不是因为此时的商业真的凋零到一县之地没有任何商业往来,而是此时店铺尚且不对大路!而是得去到‘市’里进行经营。

‘市’其实就是城中之城!一个城的所有商业行为都集中在此。当然,如果是大城的话,里坊中也会有一些小买卖,这些买卖一般是饮食铺、杂货铺,总之方便人们的生活,就像现代人的便利店。但如果要进行大采购的话,大家就会特意去一趟‘市’,类似现代人去大商场。

长城县只不过是一个小城,里坊之中几乎没有商业行为,因为城小的关系,但凡有什么需要采购的,去到‘市’里也不算太麻烦——这和这个时候普通老百姓几乎不买东西也有关系,城里的老百姓脱离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但需要的东西(或者说能够买到的东西)依旧很少。除了粮食、盐以外,他们连布料都很少买,有的人自家可以纺织,但即使是自家纺织,给家里人做衣服的时候也少。

许盈特意去了一趟长城县的‘市’,长城县有两个市,一个东市,一个西市。东市、西市自然不是唐长安城的专属,只不过唐长安城的东西市太有名了!东西指方位,‘市’是此时专做生意的里坊名称,一座城市里有个东西市很常见,所以木兰诗里也说‘东市买骏马’云云。

这两个市卖的东西都差不多,并没有像唐长安城东西市那样形成各自特色,一个专卖奢侈品,一个最有

人气。想来之所以分成两个‘市’,一来是里坊差不多大小,一个市容不下了;二来一东一西分布,也更方便百姓。

市里卖的东西很普通,许盈先去的东市,东市就两家盐铺、两家做绸布生意的、一家卖肉的(许盈去时杀猪已经完了,倒是正看到杀狗)、三四家卖杂货的。至于剩下的,都是酒舍之类,卖酒水,兼有一些下酒菜。

另外,也有地摊,摆地摊的应该是城外乡人,他们面前用竹篮、担子放着蔬菜、柴薪之类,偶尔也有水果。

西市和东市差不多,唯独多了一家香料铺,专门卖一些普通人家不会用的佐料、麻油。看起来没什么生意,但许盈见其店铺不像是新开张,而是经营了许久的样子,想来是不愁生计的——这不奇怪,普通百姓消费不起,总有人消费的起。此时贫富差距大的没边儿,消费情况迥异,一座小城里,只要有两三家富户,就足够这样一家店活的很滋润了!

许盈看到这家香料铺不奇怪,反而奇怪怎么没有其他专供富人家的店铺,便进店买了一些麻油,与店家打听道:“敢问老丈,这市中可有贩金银器、珍珠的?怎得不见呢?”

那店家还觉得奇怪呢,看起来许盈不是一般人,怎么亲自来买麻油?再者,能问这个问题,那肯定是外乡人了,但这样一个外乡人难道要在长城县寻金银玉石之类?长城县既不是这些东西的产地,也不是什么大城市,汇聚不来这些宝货啊!

但奇怪归奇怪,生意还是要做的,麻利地打了胡麻油,店家笑着道:“可从外乡来呵?长城县能用金银者不多,何必倚门市?一般有大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