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重生之工业狂潮
  4. 第一百二十四章 牡丹凋零
设置

第一百二十四章 牡丹凋零(2 / 3)


多来磕磕绊绊,总算能给大家发得起工资,多少还上交给总厂一些利润。

昨天晚上,她竟然看到了姚慧珍的老公出现在央视,还是家资产近10亿元的新型钢铁企业的总经理!

姚慧珍在她厂里任会计,她与姚慧珍既是上下级,也是闺蜜。

她知道姚慧珍老公去年去了国外,怎么一转眼成了大老板了?

这还得了!

吴佳丽揪着姚慧珍审了一通,然后拨通了尹福茂的电话:

“妹夫啊,你发达了,别忘了姐姐,我可是揭不开锅了,明儿就得卷行李去你家了。

你现在是家大业大,得周济周济你姐姐我啊。”

尹福茂无奈+无语,吭吭哧哧半天只说了句:“这事儿我得向老板汇报”。

吴佳丽是风风火火的性子,她打这个电话,本来是祝贺尹福茂事业顺利的意思,当然也想抱个大粗腿。

当家才知柴米贵,吴佳丽已经资金链断了,逮住尹福茂就是一通骚扰。

没想到,玩钢铁的都是直男,尹福茂真得给陈立东去了个电话。

陈立东问:“燕无?是那个生产‘牡丹’收音机的不?”

“就是那个,不过我媳妇他们分厂不生产收音机。”

“那他们做啥?”

“啥都做,做晶体管,做电路板,组装仪器仪表,还在我们家附近弄了个门市,卖机电设备。”

“嘿嘿,能人啊。你跟嫂子说一声,我下午去她那儿看看。”

陈立东此时就在燕京,今天他和孙婕去香山取景,拍结婚照,上山下山折腾了一个上午。

下午没事情了,年轻体力好,正好离着燕无那边不算远,那就顺路去看看。

六七十年代,结婚必备的彩礼叫“四大件”,也叫“三转一响”,“三转”是车子、手表、缝纫机,“一响”是“离不开的收音机”。

在那个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文化娱乐生活单调的年代,收音机就是普通老百姓家庭中的“万事通”,拥有一台收音机是每个家庭的愿望。

陈立东小学三年级那年,陈树俭花了30多块,抱回家一台“牡丹”牌收音机。

这台收音机的塑料机壳美观大方,能收到七八个电台的节目,音质清晰,声音放大后200米开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非常省电,安上两节1号电池能听两三个月。

白天陈树俭一边听收音机一边编筐,晚上陈立春和陈立东哥俩搂着收音机听评书、听歌曲,一直到各家电台说再见。

能有机会去做收音机的厂子走一走,是不是很有情怀?

陈立东一说下午的计划,孙婕也要跟着去。

孙婕的父亲是供销社的职工,卖电器,平时还给人修理电器,换换电池、检修电路、焊个元件啥的,都能干。

老爷子还曾做过一个营生:组装电视!

在电视限购的年代,为了能看到电视,人们想尽了办法。

就有人弄来显像管和电路板,交给孙婕的父亲,他再找木匠做个壳子,然后参考电视机厂的线路图,把各个配件焊到板子上,土造的电视机一样能看几个台!

老爷子还做过翻录磁带的生意,就是买空白磁带,翻录某湾湾女星的正版歌曲,也小赚了一笔。

所以,孙婕作为电器工的孩子,对去燕无考察也充满了期待。

后世有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吴佳丽的车间并不在燕无的原厂址,而是搬到了三环西边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就是一栋三层加工车间。

这家厂子对外的名字叫:燕京无线电元器件厂。

车间共三层,每层大概两千多平,一层和二层有几十位员

工在生产,制作那种常见的三极管、二极管、电容。

和陈立东一起来的有孙婕、艾德蒙和王志勇。

吴佳丽给陈立东他们介绍着车间里的工艺,一层车间里有些八成新的设备:

铆钉机、点胶机、插脚机、切脚机,各种样式总共三十多台。

这些设备,陈立东都是第一次见,他以为有这些设备生意应该过得去,就问王佳丽:

“做这个效益怎么样?”

吴佳丽犹豫了一下,说道:“没啥利润,一个赚几分钱,捞个辛苦费。

这些设备当初也是厂里花大钱买过来的,现在是出租给我,我得给总厂交租金。

哎,现在都在搞集成电路,单个的晶体管市场越来越小了。”

“是吗......不会吧,不是啥电器都得用集成电路的。”陈立东来自后世,自然知道,这些单个的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等元器件始终都要用到。

他接着建议:

“现在家电市场这么火爆,这些小东西不应该发愁卖。

关键是抓住市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