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扬锋汉起
  4. 第四百九十九章是非难辩
设置

第四百九十九章是非难辩(1 / 2)


半年不到的时间,刘裕便从徐州、三吴之地募集了三万兵丁,正在京口加紧操练。直至申时,刘裕才从军营回到刺史府。

数月不见,刘穆之感觉宋公有如新硎的宝剑,锋芒毕露,而以前刘裕给人的感觉更像厚背砍刀,一面锋利一面厚重。心中暗自叹息,看来竟陵受挫对宋公的打击不光是重病,甚至让宋公的心性也发生了转变。

看罢刘穆之带来了奏章,刘裕递给旁侧的谢晦、傅亮等人传阅,沉吟了片刻问道:“道和,朝中有什么议论?你怎么看?”

“朝中诸臣认为此举有悖九品中正选官制,多数人不赞成。”刘穆之道:“愚倒以为雍公以试取才有可取之处。主公要安定天下必然要大量的人才辅佐,通过策试唯才是举不失为好办法。”

太尉参军谢晦向来与刘穆之不睦,议事时屡屡反驳刘穆之,两人关系恶劣。

听刘穆之赞同杨安玄以考试取士的建议,谢晦当即反对道:“九品中正取士是魏文帝时所创,有利于朝堂稳定,若是贸然改变定会引发朝野震动,愚以为朝廷应严辞训斥,不准施行。”

刘穆之心中暗哂,谢晦之所以强烈反对以试取士是因为谢家是顶级门阀,族中子弟定品皆在五品以上,稍有才具者便是二品、三品,谢晦当年就被中正定为二品。

谢晦确有才具,曾代替患病的刑狱参军处理讼案,积压如山的案件随审随断,没有一点错误,因此得到主公的器重。

可是比起自己“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来,谢晦这点才干又算什么,当初自己授品只是八品,家境贫寒连吃饱饭都困难,为此没少受岳家人折辱。

刘裕在心中盘算良久,叹道:“这条水路比起长江水路长了倍许,还要走海运,海上风浪莫测,风险极大。”

想到这里,谢晦心中火起,冷哼道:“刘仆射处处针对愚,不知谢家可有得罪之处,愚愿向刘仆射陪罪。”

刘裕的注意力都在练兵上,不以为然地道:“愚在三吴一带征召青壮入伍,今年的农耕颇为吃力,若是再分出人力种,恐怕粮食供应难以保障。”

刘穆之劝道:“杨安玄行事向来有深意,他大面积种植田说不定有什么军事目的,就像丹火那样,主公不可不防。”

傅亮放下奏疏,看到刘穆之和谢晦又针锋相对起来,出声和稀泥,道:“雍公的奏疏附和了主公的《八项事宜疏》,若是一味反对恐怕不妥,让人以为主公气量狭隘。不如就让襄阳试行,看看效果以及四方反应,若是成效显著主公不妨以朝廷名义施行,想来天下有才之士皆会投奔主公。”

商队到达蓼城后商队管事先向蓼城榷场市令陈宣,递送了谢家的名帖和礼物,陈宣自是满口答应。

傅亮笑道:“主公英明,此举让杨安玄为人做嫁衣。”

刘穆之熟悉舆图,皱起眉头道:“若是走水路必然要经过僰道、江阳、江州等地,这些地方被杨安玄所控,若是查出运送硝石定然会被扣,不如从滇池走盘江到牂柯水(今红水河)入广州(桂林郡、郁林郡皆属广州),再从郁水至广州番禺,从番禺通过海船送至建康。”

刘裕对刘穆之和谢晦的争斗视若无睹,麾下臣属相互争斗对于他来说更好制衡利用,甚至是他有意纵容和允许的。

话风一转,刘裕略带兴奋地告诉刘穆之,道:“杨安玄卡断硝石来路,万幸范元之在宁州谷昌以北的山中(今富民县北)发现了硝石矿,已经组织人手在开采。”

原以为借着陈郡谢家的招牌谁都要礼让三分,所卖的货物夹杂着胡人急需的铁器,想从胡商处换回珠玉、药材。

刘穆之对大为感兴趣,道:“若是真能像木那样用来御寒,主公不妨也命人栽种些,还可以织成布匹出售。”

谢家商队入市交易,放出风声有数千斤铁锭,立时前来购买的胡商挤满了商铺,正当管事谢荣以为不虚此行时,监司严寅带着市兵上门,不容分说查抄了铁锭,勒令谢家商队离开。

谢家虽然不及谢太尉在世之时显赫,但谢裕是尚书左仆射,谢晦、谢瞻、谢灵运、谢曜、谢弘微等谢家子弟位居朝堂高官,岂是他一个小小榷场市令所能得罪的。

“京中有道和和羡之在,愚可以安心练兵。”刘裕沉声道:“敬光告诉愚,杨安玄并没有大举募军,而是在襄阳筹办学宫,又在淮河两岸种植产自来自西域的。听敬光讲此物与木相似,可以用来御寒。去年西秦趁杨安玄攻打仇池时捅了他一刀,愚估计杨安玄是想报仇雪恨。”

刘穆之笑道:“有了这些货物,京中集市会热闹几分。濮阳和蓼城两处榷场的官员回报,与各国大宗交易火爆,不光是魏国,便连(北)燕、夏、(西)秦、凉、柔然以及西域都有商人前来,一地收取的税赋就与建康比齐。”

听刘穆之提及丹火,刘裕提高了警惕,沉吟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