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扬锋汉起
  4. 第四百四十章如日中天
设置

第四百四十章如日中天(1 / 3)


蒲坂城中尚在争论不休,晋军有如神兵天降,水师在蒲坂码头靠岸,根本没有什么抵抗。杨安玄与杨安远、鲁轨等人长驱入城,郭纯在唐泽的劝说下率领兵马归降。

太守府改成的皇宫内,姚懿还在等待与乱军和解的消息,守墙的将领进来禀报,晋军入城了。站在墙后的木栅上,望着府门外高高飘扬的晋字旗,姚懿心丧若死,悔恨莫及,大秦最后的希望在自己手中完结。

沈庆之催马来到二十步外,高声呼喝道:“雍兖杨刺史率得胜之师前来取蒲坂,半个时辰内开门归降,否则火焚府邸。”

姚泓在鸿门、大夏军在义阳乡,数万兵马被晋军施火烧得一干二净的消息姚懿等人皆知,区区太守府占地不过数亩,晋军若是纵火恐怕要成为烤炉,谁也活不了命。

姚懿心神恍惚地从木栅上走下,下木阶时一个趔趄,差点没滚落下来。身旁的人各自凄惶,思忖着自家命运,没有人关注这位“秦皇”。

行尸走肉般回到大堂,姚懿低头不语。旁边的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覤,他们可挨不住了,半个时辰后便要焚府,若是延误了自己这些人岂不要陪姚懿丧命。

机灵点的根本没有随姚懿回转,看到姚懿离开后径直命令兵丁放下兵刃,向晋军投降,此时晋军已经入府,开始占据各处。

大堂内众人焦急等待,不知堂外已被晋军控制,那些守卫的兵丁放下兵刃后被押着离开,整个太守府除了大堂都落到了晋军手中。

时间可不等人,众人示意孙畅,让他开口劝说姚懿投降。孙畅清了清嗓子,小心翼翼地开口道:“陛下,兴衰天定,秦祚已亡,陛下还是顺应天命,早些归降吧。”

姚懿茫然地抬起头,视线的焦点半天才落在孙畅的脸上,咬牙切齿地道:“孙畅,不是你说朕是天命所归,当为天下之主吗?”

“以前朝堂之上是天子与世家共治之,如今宗室人才凋零,王家王弘、王诞;谢家谢瞻、谢晦等人都党附刘太尉,朝堂之上已无我等说话之地。”温和之将茶水一饮而尽。

一旁泥炉上的陶壶水声初沸,阴友齐提壶往茶壶中注水,顿时茶香随着水雾弥散开来。

孙畅躲闪不及,被刺透小腹,双手捂剑,痛苦地道:“臣先行一步,在地下恭迎陛下到来。”

温和之无声地笑笑,自己这位亲家老谋深算,送女儿入宫为太子侧妃,一路升迁;天子和琅琊王被桓玄贬往寻阳,他紧随左右,等到天子归京便成为了六部尚书;此次杨安玄立下大功他力主加封杨安玄为一字公,不用问是把赌注押在了杨安玄身上。

大堂内诸人见姚懿杀人,四散奔出大堂。姚懿从孙畅腹中抽出宝剑,看着倒地抽搐孙畅,狂笑着还剑自刎而亡。

刘穆之想镇之以静,可是灭秦这样的大事怎么瞒得过人,散朝不到一个时辰,整个官场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到了晚间,消息传到民间,建康城一片欢腾。

顺河而下,从蒲坂到达潼关栈桥只用一个时辰。潼关岸边陡峭,船只根本无法停靠,唯有在水势较缓处撒搭起栈桥供船只停靠,万一有战事拆除栈桥即可。

曹弘献平阳城投降魏军时,杨安玄已经回到了襄阳城。离开襄阳时满城风雪,归来已是开至荼靡。满城百姓夹道欢迎刺史归来,平灭秦国立下盖世功勋,弘农公杨安玄的声望如日中天。

温和之冷笑道:“现在朝堂被刘太尉一党把持,刘太尉不归,朝廷不可能做任何决定。”

阴友齐替温和之将空杯斟上,道:“事在人为,总要有人在朝堂上替弘农公说几句,愚打算朝议时向琅琊王奏请加封杨安玄为一字公。”

杨安玄微笑道:“人心岂可算尽,愚取长安灭大秦,姚氏一族或亡或降,王国是聪明人当知如何选择,就算他率部反逆,单凭猗氏孤城,早晚必亡。秦国降军不好安置,索性让王国带了前往猗氏城,蒲坂城的变数还小些。愚命刘衷水师至潼关后折返蒲坂城,让陈渔率水师载八千兖州兵马前来换防,万一有变,只需蒲坂城坚守七日援军便可至。”

…………

抬头看了一眼阴友齐,阴友齐拈着胡须注视着棋枰,像在思索下一步该如何走。

在京中已有三年多,曾安依旧孑然一身,没有娶妻生子,却时常流连于风月场所,秦淮河上画舫、妓楼的女娘都知道这位风流倜傥的曾内史。

脑中闪过孔苗的倩影,曾安微笑地摇摇头,举杯与众人一饮而尽,今日有喜,当谋一醉。

秦淮河,画舫穿梭,杯觥交错,娇声笑语,歌舞升平。

姚懿自杀,其麾下的文武尽皆投降,杨安玄好言安慰一番。命原骁骑将军王国率八千兵马前往猗氏城援救姚和都,劝其归顺晋国。王国见杨安玄如此信任自己,慨然允诺劝姚和都归降晋国,并守住猗氏城。

“齐由(曾安字),弘农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