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庆第一太子爷
  4. 第七十二章 本王来了
设置

第七十二章 本王来了(1 / 2)


当太子说完这些话,一些人还在懵逼的时候,有两个人的脸色,是非常难看的。

一个是贾思明。

他自己的儿子还在狱中,现在这事还没有捅到陛下这里。

在这种朝堂多事的情况下,如果把他儿子的事情拿出来,可想而知,会得到皇上怎样的严惩。

另外一人就是杨蓄。

说来也算是倒霉,自己见那外族,真的只是有交易而已。

偏偏后来不久,便发生了王振一家,勾结匈奴叛国一事。

现在要是把他的事情拿出来,那可真是黄泥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两人也都算是老江湖了,太子这么说,怎能不明白他什么意思。

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就站了出来。

“陛下,老臣以为,太子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

“地方上又不止是一个官员,既然主官不在,那就副官暂时顶上嘛。”

“如果说仅仅走了一两个月,地方上就开始麻烦频出,也恰恰说明,主管官员,做的都是表面功夫,不足以堪当大任。”

且不说贾思明讲的有没有道理。但在他的话一说完,许多大臣们全都傻眼了。

谁不知道,他是杨文渊的心腹,他突然冒出来,替太子讲话,疯了吧?脑子里进水了?

杨文渊更甚。

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贾思明,满脸的不可置信。

而更让他意外的是,紧跟着,就是他的弟弟杨蓄。

“皇上,微臣也以为,太子所言有理。”

“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陛下把这些官员召入京中,只要罪状一出,十有八九,官员便能够不打自招了。”

“此外,特使前去,恐怕也用不了太久。如果地方官员涉事,其他人脱都怕脱不开,又怎么会包庇呢?”

刘启心中暗笑,这杨蓄说的可真是太好了。

几家欢喜几家愁。

此时,杨文渊身后的大臣们,可就没有刘启这般的好心情了。

如果说,贾思明忽然站出来,可能是他老糊涂了,也可能是他不明就里。

杨蓄是谁?他可是杨大人的亲弟弟啊。其中之缘故,他怎能不明白。

他现在这种做法,简直叫人心中费解。

杨文渊瞪着眼睛,气的是浑身发颤。

期间,多次向杨蓄使眼神,可这个家伙,就跟没看见似的。

见状,刘启决定趁势而为。

“父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若是这些蛀虫不拔,何以给我大庆的百姓一个交代,又何以,对得起那些在外,驻守边关的将士们?”

有关系吗?说实话,没啥太大的关系。

但刘启这么一说,就立马有上心的武官觉得。

嗯,太子说的对,这些个蛀虫,他们天天吃香喝辣,我们武官在外拼死拼活的,凭啥?

“陛下,末将也以为,杨大人说的有道理,不!是杨蓄大人说的有道理。”

.....

紧跟着,又有一些憨直的武官,也都愤慨的表示,这些地方官员,一定要带回京都彻查。

同比之下,现在的人数上,依旧是杨文渊这边居多。

但这并不重要,对皇帝而言,只要是不同的声音就够了。

“好了,你们的建议朕都听到了。”

“丞相大人所说,确实在理,但为了我大庆之社稷,朕绝对不会允许,有任何的蛀虫存在。”

“朕思虑在三,还是以为太子,以及贾大人,跟杨蓄大人所言更为在理,所以,朕决定,还是将那些涉事的官员,都召入京都,就这么定了。”

这便是不同声音的效果。

从现在开始,皇帝便不是独断专行了,而是听取了臣子某位的建议,所以才这么做的。

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那就是臣子的错,皇帝错了吗?皇帝当然是没有错的。

“陛下英明!”

随着刘启的带头,一众拥护的大臣们,纷纷附和。

杨文渊气的牙根都痒痒,可此时大势所趋,接下来就算是说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了。

“臣等遵从陛下的决定!”

一时间,刚刚还有不同建议的人,此时却全都站在了太子的一边。

这就是势,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完了吗?当然没有!

当大殿终于安静下来后,刘启忽然上前。

“父皇,既然段家一事,从儿臣这里而起,后续还有没有事情,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