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医汉
  4. 35. 第 35 章 【为母刚柔】
设置

35. 第 35 章 【为母刚柔】(2 / 3)


的话吸引注意力后马上追问道:“怎么才算是小有名气?”

华佗道:“医馆还没绑定,我们也看不到更多要求只能看见个这个,”他沾了水在桌面上写了个“0/1000”,“大抵是超过一千人知晓你的医馆就可以了。”

霍善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两人说话间,郡守儿子已经命人把饭食送上桌来。

东汉末年的饮食同样没多少进步,哪怕对方乃是一郡之守,在吃法上也没什么创新。

华佗本也不是为了口腹之欲,所以吃了点东西便悠然地喝起酒来,不时还高喝一声“再给我满上”,图的就是让躺着没法下床的患者听到。

郡守听得华佗叫人斟酒的声音,果然气得不轻,把在屋中侍疾的儿女骂得狗血淋头。

众儿女面色发苦,大哥不发话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他们只能祈求华佗快点吃完来给郡守开药。

可惜他们的祈求注定要落空了,等到郡守儿子把满车谢礼装好,华佗就留书一封大摇大摆地离开。

那封留给郡守的书信霍善是凑在旁边看着华佗写,看着看着眼睛又睁圆了。

上头全是骂郡守的话!

一老一少坐到车上的时候,霍善还大为惊叹:“没想到骂人还能治病!”

华佗见霍善恢复了一贯的活泼,笑着说道:“这里头的门道多得很,一般人要是胡乱学了去,说不准真把人给气死了。”

师徒俩随着满车礼物回到落脚处。

华佗看都没看那些财货半眼,领着霍善去净手并为自己换上干净的衣物。

霍善倒是不用换,他本就是“入梦”来的,便是去泥土里打几个滚儿也不妨事。

华佗给霍善提起为什么要保持身上洁净,人在病中比平时要虚弱许多,外邪很容易趁虚而入。

就像那小到肉眼不可见的寄生虫虫卵那样,他们虽做不到不把任何“外邪”往里带,也得尽量减少这种可能性。

霍善本就是个爱干净的小孩,听后认真把华佗的话记在心里。

华佗掀帘走进去。

霍善紧随其后,很快便瞧见华佗所说的那个患者。

患者是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士大夫,已经四十多岁了,读了半辈子书,见多了士林中的风风雨雨。

东汉末年的读书人大家都懂的,甭管办事能力怎么样,首先要比谁的名头喊得响亮,接着还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样才能顺利成为蜚声朝野的名士、掌握足够大的话语权。

当然了,掌握这个话语权的风险也很大,比如被抓起来蹲大牢或者砍头。

这位士大夫的前半生就是这么精彩纷呈走过来的,本来他觉得经历过士林这么多年的洗礼,纵使真有一天大难临头也能从容应对。

结果这病才来没几个月他就撑不住了,苦苦求着华佗给他治病。

可见不管觉得自己意志力多么强大,最好就是不生病。

华佗此前已经给他诊断过了,准备给这位士大夫开腹解决病灶。

其实华佗也很有医德得告诉过这位患者,表示这病灶不致命,不切也行,反正你也只剩下十年寿命了。我就算给你切了,你也是十年就死,何必受这破腹之苦?

只要忍着这种痛区区十年就好!

患者:?????

患者坚持要华佗帮自己取病灶。

这就是汉代医家常下达的“死亡通知书”了。不是华佗特立独行,而是《黄帝内经》也是这样写的,据传厉害的医家能够通过诊问估量出患者的病大概啥时候要人命。

只是有的医家说话比较委婉,有的医家说话比较实诚而已。比如爱说大实话的华佗经常这么告诉患者家属:准备后事吧,就这三天/五天/十天的事了。

有时候心情好,华佗还会把死前的症状详细描述给患者家属听。

可见华佗生前没被追着打实在不容易。

华佗简略地把患者情况跟霍善讲了。

这种治法非常伤身,一般华佗是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来使用的,若非患者自身有强烈的破腹意愿,他基本不会给人动刀子。

霍善震惊不已。

居然还能把人肚子剖开吗!

华佗道:“取病灶可以这么取,取孩子自然也可以,只是创口可能更大,恢复起来可能更麻烦。若非摸出胎位不正、难产可能极大,这法子绝不能随便用。”

他问霍善能不能跟。

不能的话只要自己出去玩就好。

霍善本来有点害怕,可想到自己早逝的阿娘忽地又不怕了。听华佗说,就算是想以后让他来操刀,也得他全程跟诊一次才能获得这方面的权限。

能多学点当然得多学点。

要是以后他身边有重要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呢!

霍善勇敢地说道:“我不怕!”

得了霍善这个答复,华佗心中欣慰。

他的两个徒弟都没学到他这方面的临床技巧,听李时珍说到后来这方面的技艺已经近乎失传,只有少数医家还敢动刀子,但他们会的大多也只是割疮缝合之类的寻常外科手段而已。

与李时珍同期的医家之中倒是有个不错的后生,名为王肯堂。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