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医汉
  4. 第 184 章
设置

第 184 章(2 / 3)


晚只琢磨着怎么倒买倒卖,钱赚得比农民的血汗钱要轻松许多,朝廷多收他们点税怎么了?

秦朝还直接二税一呢!

刘彻每次翻开相关记载,横看竖看,只在上面看出两个字:亏了!

当然,大汉都已经宣称自己轻徭薄赋那么多年了,贸然提税肯定是行不通的。

只能多搬几批人到茂陵供养皇陵去。

刘彻听霍善要身先士卒去卖红薯和米粉,不由笑着说道:“行,我们一定去光顾你。”

说话间,每个人的面前也都多了一碗米粉,霍善就抱着喇虎酱挨个问他们要不要加点。

刘彻已经听霍善估算过这几种作物的产量,对辣椒成为大汉餐桌常驻调料也有了一定的想法。

这东西

() 要是能引种成功,各家自己在房前屋后种上几颗,平时也能拿来调个味。

真要给霍善几年时间,这江夏郡恐怕真的能大变样。

毕竟衣食住行这四大问题,霍善能改善其中两个。等有了余钱,还愁剩下两个问题没法解决吗?

到那时候江夏郡就当真成为连通南北的通衢大郡了。

对刘彻来说,这当然是好事。

要知道一直到现在,底下都还有人暗搓搓讽喻几句,说他对卫霍两家着实偏爱过了头。

尤其是对霍善这个小娃娃,简直是让人忍不住暗骂昏君的程度!

哪怕是对卫青的几个孩子,刘彻也没有优待到这种程度吧。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霍善做出的成绩越大,刘彻越是脸上有光:看看,看看,就说了朕用人绝对不会有错!

要不是朕宏才大略,哪里能从皇后那几个兄弟里一眼挑中卫青?

要不是朕英明神武,谁敢任用去病这种年方十八的将才?

现在任用朕的甥孙当太守,那更是旁人想都不敢想的一着妙棋!

更重要的是,霍善对发展南方很有想法。真要叫他改变了江南地区的地广人稀的情况,于大汉国力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增强。

还是那句话,谁会嫌弃自己的功绩太少?

刘彻是越看霍善这小孩儿越顺眼,见霍善捧着喇虎酱来问他要不要加进米粉里,他二话不说往自己米粉里舀了一勺。

霍善看在刘彻在吃辣这方面和自己堪称知己,对刘彻的态度都没了那么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

卫青他们也意思意思地加了点。

一顿米粉吃得相当和谐。

趁着刘彻心情不错,李长生让霍善把瓷窑第一批成功烧制的瓷器呈到御前,像今天盛米粉的瓷碗就是新上的瓷器。

瓷器发展初期,还没有后期那种花里胡哨的色泽,一般有“南青北白”之说,也就是南方主要出青瓷,北方主要出白瓷,这主要与各种原材料的特质有关系。

江夏郡这批官方营建的瓷窑坐落于长江南面,算下来也是南瓷,出的基本都是青瓷。

霍善吃饱喝足,才想起李长生还交待了自己这么一件事,于是他转头和刘彻分享起他们面前相当漂亮的青瓷碗。

看到没有,这就是我们江夏今年新烧出来的瓷器!

刘彻他们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这套新餐具,不过他们今天已经见识过太多新鲜事物,所以打算吃完再问。

来地方上巡视一个劲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问到吃饭的时候都停不下来,他们不要面子的吗?

刘彻拿起面前的茶盏啜饮了一口,才问霍善:“这样的瓷器恐怕不容易烧制吧?”

关于餐具的材质,人们从古到今已经做了不少探索,最经济实惠的还得是陶器,诸如象牙、玉器、漆器、琉璃之类的昂贵器皿只有达官贵人用得起。

所以出现新材质制成的餐具对刘彻而言算不

得太新鲜,至少不至于让他太过激动。

毕竟出现一样好东西和出现一样能批量生产的好东西,意义还是不一样的。

霍善道:“是挺难烧制的,这次我们烧出来的成品只够让您带一船回去赏赐给文武百官。要是他们还想要更多,您就让他们自己去买吧!()”

刘彻:………?()?[()”

你要不要听听你自己在说什么?

敢情你在太守府前卖红薯还不够过瘾,还要把买卖做到长安去?

霍善凑过去和刘彻说悄悄话:“这可都是官窑,赚的钱都是要进府库和国库的!”

刘彻立刻说道:“对于有功之臣和有功之民,朝廷自然不能吝惜赏赐。”

比如那些捐军粮最积极的,就可以赏他们一套餐具,反正是自家官窑产的,约等于零成本。

这些家伙都家大业大的,一套哪里够用,到时候肯定要自己掏钱买。那些没得到赏赐的心里羡慕得紧,也会忍不住买上几套在家里用!

两人当即就着如何掏有钱人钱袋子这件事热烈地讨论起来,讨论内容诸如御赐的瓷器要在上头弄点特别标记,这样才能彰显它的特殊性。

江夏郡出产的别的新鲜事物,也可以统统作为贡品来进献,以后对外售卖自然也都是贡品的价格。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