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长安好
  4. 273 是要报复她吗(打滚求月票)
设置

273 是要报复她吗(打滚求月票)(2 / 3)


潭之中。

她一心想让阿尚回来,她设想过许多可能,却独独漏掉了这一点,或者说,她对阿尚的了解,一直停留在去往北狄之前。

曾经的阿尚,眼中除了大盛江山子民与她的兵士之外,便只有她这个阿娘和阿效。

如今回来的这个阿尚,大约已不是曾经的那个阿尚了。

是一时赌气,还是会长久地恨着她?

她一直想与阿尚坐下谈一谈,纵然未能如愿,她却也成全了她想要继续从军之志,她给了她将军之位……这些皆是她身为一位母亲的示好,可她的女儿,却似乎视而不见。

母亲不该疑心自己的女儿,更何况是一位心存歉疚的母亲。

可她不仅是一位母亲。

圣册帝看向大殿之内的百官。

她还是一位帝王。

母亲可以给予女儿无限包容与不需要道理的信任,但帝王却不可以不顾一切地感情用事。

更何况,她的女儿名唤李尚,本也姓李,也是李家人。

而她这个“外姓帝王”,想要稳固住这片风雨飘摇的江山,便不能有丝毫大意侥幸之心。

作为帝王,她与百官不同,她不质疑那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将军的能力,她质疑的,是那少年将军的“居心”。

而她的洛阳,不能有任何闪失。

因此,便不能悉数将希望交托到充满变数的阿尚手中。

此一日,女帝连发数道急谕去往洛阳,令洛阳与汴州全力布防,以御徐氏乱军。

另有官员提议,应调洛阳周边各州兵马前往备援。

但这个提议,被女帝否决了。

“诸位爱卿可还记得滁州刺史韦浚?”

大殿之内霎时间静住。

彼时滁州刺史已暗中倒戈徐正业,此事竟无人察觉,直到常阔等人过滁州界时,韦浚设下鸿门宴暗算……

而洛阳一带,各大士族势力根深错节,长孙氏一族便起源于洛阳,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洛阳附近各州,如若再现“韦浚”之流,让他们前去驰援洛阳,一旦同洛阳残存的士族势力里应外合,便等同将洛阳双手奉到徐正业面前。

有此前车之鉴,疑心日益深重的女帝不敢冒险。

早朝之后不久,女帝另召了重臣去往甘露殿议事。

单凭洛阳与汴州的兵力,不足以抵抗徐氏乱军。

洛阳附近其它各州,她亦不放心。

所以,她需要另派兵力前去增援洛阳。

“……洛阳不同于别处,定不能有任何差池,既要派兵前往,必选精锐之师。”中书令马行舟道:“陛下,如今京中,尚有七万精锐可用。”

众人皆知,他口中的“七万精锐”指的是什么。

那是大盛最为精锐之师,由先太子殿下创立,名唤玄策军。

玄策府下,如今统共有十五万玄策大军,此前崔璟赶赴北境,带走了八万,现余七万留守京师玄策营中。

此刻便有官员迟疑道:“令公……这七万玄策军,肩负守卫京畿要任,怎能轻易调离?”

守着京师的自然不止这七万玄策军,但这七万玄策军在此,便竖起了一道牢固的屏障,如此才能让京师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定。

换作寻常时,倒也不必这般畏首畏尾,可现如今四处都在起事……

马行舟岂会不知这些,但也只是叹道:“当务之急,是要守住洛阳。”

也有官员跟着叹气。

事无两全策,利弊都摆在眼前,便需要帝王来做出最后的抉择了。

圣册帝也陷入了犹豫当中,她另召了兵部官员与几名武官前来,事无巨细地将局面剖析了一遍,反复确认了京师的处境。

最终,她还是做了决定:“传朕之令,令七万玄策军前去护卫洛阳,命玄策府上下,即刻筹备发兵之事!”

无论如何,她不能放弃洛阳!

今日若失洛阳于徐正业之手,便失君威,君威无存,江山易主不过也是须臾之事!

圣册帝令喻增亲自前去玄策府传旨。

喻增应下,即刻带人退出了甘露殿。

出了内宫,喻增上了轿子,一行内侍跟在旁侧,疾步而行。

喻增坐于轿内,手中托着圣谕,狭长的凤目垂下,掩去了其内之色。

喻增带着一行内侍匆匆过尚书省,经六部前街之际,褚太傅正领着一行礼部官员走出来,身侧有带刀的禁军随行。

明日即要开始春闱头场,他们要押送科举试题去往试院,沿途会清道,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气氛庄严紧绷之下,不耽误褚太傅口吐不满之言,他瞥了眼匆匆远去的喻增等人:“火急火燎的,成什么样子……”

“……”其他官员眼观鼻鼻观心,不敢搭腔,甚至想上前捂住太傅的嘴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