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文明破晓
  4. 第857章 援助苏联(十四)
设置

第857章 援助苏联(十四)(2 / 3)


地中开出来。而德国装甲部队最初并没有掌握这样的经验,所以在前线接连遭到了苏联红军坦克部队的反击。

虽然德军占据了空军优势,可以使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击毁在泥泞土地上没办法快速行驶的苏联坦克。但是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发动进攻前,苏联坦克依旧有时间对行动更加不便的德国坦克发动进攻。

秋季的泥泞期时间并不长,也就是1个多月。只是绝大多数德国军队官兵都是人生第1次见识到在近百万平方公里的泥泞土地。不管是往任何方向,只要在苏联的土地上,城市之外都是可怕的泥泞,而且这些泥泞每1天都在蓄积更多水分,变得更加湿滑。

以往20年,苏联政府每到这个季节都会感觉头痛。然而历史上第1次,苏联政府感觉到这场秋雨弥足珍贵。此时无需苏联红军浴血奋战,仅仅是气候就已经让德军的进攻变弱了。10月下旬的秋雨到11月下旬上冻前,都可以给苏联红军赢得足够的时间。

朱可夫领导的红军总参谋部内,大量关于德军行动的情报汇总起来。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经过1系列的分析,确定了德军此时根本没有构筑防御阵地的行动。不仅如此,德军对于攻克的苏军防线也没有进行加固与维修。

虽然当下苏联红军依旧被德国压着打,但是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已经开始根据情况制定了1次全面大反攻。这次计划中的大反攻,是以彼得堡与莫斯科为中心展开,做好了反攻距离超过300公里的大反攻。

如果德军现在开始构筑阵地,在苏联红军大反攻开始后,德军可以撤入预先准备好的防线,从而对苏联红军发动猛烈的反击。既然确定德军没有开始修筑防御体系,再等半个月,德军就再没有修建防线的任何可能。

确定了这些之后的朱可夫下令,苏联红军开始全面调动,为接下来的上冻期战斗做准备。如果德军没有破坏中亚线,大量中亚地区的装备能够通过铁路运抵莫斯科。隆美尔破坏了中亚线后,苏联红军只能绕1条远路。

原本莫斯科并不直接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直接连接,但是这些年中苏贸易发展迅猛,莫斯科不得不开始勘测地质条件,准备修建1条从莫斯科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铁路。到战争爆发前,这条支线已经完成了勘测与设计,并且完成了前期工程,这部分实际建设占整体铁路建设38%的比例。

战争爆发后,苏联准备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新复线,顺道也将这条支线给修了起来。由于中苏的安全互信,苏联在远东只留下了1个师的部队。不仅军事上的大调动,斯大林下令将西伯利亚监狱中年龄不大,身体还行的犯人都拉来修铁路。硬是在10月27日将莫斯科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修通。所以新的装备能够从西伯利亚大铁路北上,又沿着直线向南抵达莫斯科。

第1批抵达的装备都使用了大量新技术,尤其是t34坦克上使用了大量新技术与新设备。此次升级的很大1部分技术都是苏联原本就具备了1部分,由中国技术人员帮助苏联技术人员将原本还不成熟的技术完成后投入了使用。

便是如此,抽空参观了装备的斯大林依旧感到了些讶异。这些坦克首次应用了旋风式发动机空气滤清器,这种空气滤清器是从中国引进的,与中国的59式坦克使用的空气滤清器是相同的型号。

这种设备安装在坦克内部,斯大林看不到,也就没在意。令斯大林在意的是t34坦克的炮塔外形发生了不小变化。除了坦克炮塔外形之外,圆筒形附加油箱相当抢眼,是这1型号的t-34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箱型附加油箱容积为40升,通常加装2个,可多携带80升燃料。圆筒形附加油箱容量50升,通常加装3个,理论上可多携带150升燃料。不过实际使用中,其中1个圆筒形附加油箱通常被用来携带额外的润滑油,所以圆筒形油箱1般只是将车辆载油量增加了100升。

至于新型6边形炮塔,就更有来头。斯大林耐着性子听着介绍。苏联的生产研发模式往往是分组进行,每1组都不知道其他研发组的存在。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是极为不合算的做法。但是从军事技术安全角度来看,就完全没问题。

战争时期各地都不安全,如果每1组研发团队都互相合作,1旦有核心团队遭到巨大人员损失,研发立刻就会被迫停顿,至少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各个团队独立研发,就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如果1共有6个团队分别独立研发,即便其中5个团队出了问题,只要有1个团队能够完成全部研发,就不会耽误整体装备研发进度。

当然,苏联人设想的都是极端情况。实际上苏联各个研发团队都存活的很好,就以苏联t34坦克的新型6边形炮塔为例,多个研发企业与团队按照苏联的制度搞了起来。由纳布托夫斯基设计的6边形炮塔,按制造厂家的工艺和技术的差别,主要分成3种类型:1种是冲压式,2种是铸造式。细部区别包括所谓“硬边型”和“软边型”,以及至少其他5种工艺上的区别。

有的厂家生产的“硬边”6边形炮塔由多达10个部件构成,其中炮塔座圈部分就包含7个部件。其他厂家生产的“软边”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