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文明破晓
  4. 第784章 中场会谈(十二)
设置

第784章 中场会谈(十二)(2 / 2)


真的这么搞,因为这种规模的培训需要大量有飞行经验的飞行员,这就会让美军在战场上投入的飞行员数量暴跌。”

石原稍微迟疑了1下才问道:“老师,你是不是已经准备了更先进的武器。”

何锐没有立刻回答。他当然准备了更先进的常规武器。至于核武器的事情,何锐倒是准备在政治局进行讨论,是否告知日本上层。不过何锐自己倒是不这么急,因为核武器试验会产生无法掩藏的地震波,已经搞了十几次核试验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丰富。

如果想让核武器小型化,更好的核材料是钚。中国现阶段是两条腿走路,1方面进行铀路线的核弹小型化,1方面开始搞钚核弹。

只要美国或者德国任何1个国家有核试验,中国立刻就会发现。那时候即便何锐不想使用核武器,也得对这两国的核试验研究中心进行核打击。

不过何锐不认为有必要在现在就对石原说这些。沉吟片刻后,何锐问道:“你说的更先进的武器指的是什么?”

石原也不隐瞒,“我们在英国也有点人脉,根据1些英国情报来源提供的消息,英国正在与德国1起搞1种叫弹道导弹的武器,据说可以将装载数百公斤重炸药的弹道导弹发射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制定目标。”

听石原这么讲,何锐忍不住笑出声。如果是这种武器,中国可不仅仅是有,还已经很成熟了。只是因为现阶段中国还没办法生产处早期的碳纤维,所以轻质外壳拖延了列装速度。

何锐是看过欧美在21世纪对中国太空发射的酸溜溜的批评,这些批评认为,中国太空发射在大气层内产生的垃圾威胁到了各国安全。还附带了1些照片。在照片中,是1些中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按照程序脱落的1部分外壳。

也是在那时候,何锐才通过照片发现中国的火箭外壳是内部多层空心结构。更令何锐惊叹的是,明显看着是金属质地的外壳,竟然可以浮在海面上。中国在材料学上的进步,着实让何锐这种航空领域的小白叹为观止。

“有就有呗。”何锐笑完后答道。

石原听到这里,试探道:“老师,我们日本能否参加到这里面?”

说完,石原盯着何锐看。这种尖端技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石原作为军事家,他就是希望日本不要被排除在这个领域之外。

何锐倒是不太在意,因为历史上日本从美国接收了碳纤维技术后,的确很长时间搞的不错。看着石原紧张的神色,何锐点点头,“可以。”

石原大喜,连忙感谢。何锐心中则判断着是否可以将1部分电子技术向日本转移,想了1阵,还是没能下定决心。

何锐并不害怕日本在电子技术上超越中国,因为日本的天然禀赋不可能让日本做到这点。

现阶段,日本已经开始搞起了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的企业管理模式。

因为日本人才稀缺,企业到处强抢人,优秀员工的跳槽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稳住人员体系,日本各大财团相继采用了终身雇佣制,也就是铁饭碗,这诱惑力就大了,政府也是大力支持。

想留住人,就只能定期给这些人升职加薪,这就是年功序列的由来。后来为了继续搞好劳资关系,又弄了个和事佬工会。

这种恐怖的企业凝聚力,让日本制造在上世纪享誉全球,1些员工舍身忘死、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也被称为“匠人精神”。

但这种成功有1个前提,那就是技术方向是明确的。日本和韩国1样,采取的是“追赶者策略”,因为欧美已经把路走通了,你使劲撵就行,这时候这种集体主义的凝聚力,能让日本追上甚至反超西方的跨国公司,典型的行业如钢铁、化工、造船、汽车、家电等等。

然而当新技术到来时,所有人都在同1个起跑线上,未来的技术路径不明,全靠自己摸索。这时候日本的问题就出现了。通常情况下,日本的技术开发只能押注在大企业身上,而大企业是由老板说了算,不管是激进还是保守,不复。

何锐之所以没办法下定决心,是因为何锐本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内部压力。哪怕是何锐推动工业分工合作,以及竞争体系,国内没人敢直接反对,却也会暗流涌动。想真的搞这种合作,非得战争结束后才行。

最后何锐叹道:“石原君,我们还努力结束战争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